縣城馬拉松“大撤退”
圖源:Pexels
撰文丨周嘉寶
編輯丨黎倩
今年的馬拉松黃金賽季開始反常。
“跑完去靖江旅游的攻略都做了,結果取消了。”10月13日,周萊在社交平臺曬出了一則通知短信,“我們非常遺憾的通知您,原定于2025年11月9日舉辦的江蘇長江商業銀行·2025靖江半程馬拉松因故取消。”
這是周萊今年運動計劃里為數不多的馬拉松比賽,“我現在打拳、羽毛球、跳操比較多,前幾年幾乎每天跑10公里,所以現在有比賽就積極報名,中簽了就練起來。這次靖江半馬,我提前1個月就開始加練跑步了。”
如今周萊只能自我調侃,“少了一次PB(Personal Best,指參賽者在賽事中取得的個人歷史最好成績)的計劃,多了讓自己松懈的理由”。
無獨有偶,近日,趙越的跑馬計劃也被突然打亂。原本定于10月19日開跑的2025蠡縣半程馬拉松,在開賽前10天被通知取消,“之前石家莊鹿泉半程馬拉松沒有中簽,蠡縣(馬拉松)不用抽簽。我已經規劃好了旅游計劃,見個朋友,附近走走。現在都泡湯了”。
每年10月~12月,是馬拉松賽事的黃金賽季。一個周末全國大小幾十場馬拉松比賽同時鳴槍開跑,在過去兩年成為常態。如今10月剛過半,跑馬圈卻接連等來賽事取消的通知。
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,10月1日以來,全國各地至少有36場馬拉松賽突然官宣取消或調整。其中,以區縣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居多,也不乏高規格A1類比賽。
多名業內人士認為,賽事大范圍取消與馬拉松賽事新規有關。10月14日,時代財經就此事致電中國田徑協會黨宣部門,相關人員表示:“我們發布政策文件,都是接到協會或者上級通知,目前沒有了解到相關情況。”另外,協會馬拉松部門電話則無人接聽。
縣城馬拉松大規模“退圈”
據時代財經梳理,較早發布賽事取消通知的是2025蠡縣半程馬拉松,官宣日期在10月5日。在上述36場馬拉松賽事中,有超過75%的比賽調整都發生在10月10日~10月13日。這些馬拉松賽事,涉及廣西、湖南、陜西、四川、河北、江蘇等多省市,許多賽事的主辦方為區、縣級人民政府。
圖片來源:時代財經
其中,有25場馬拉松賽官宣取消,另外的10余場賽事,或延期,或減少比賽項目。
例如,原計劃在11月9日舉行的2025富川馬拉松,取消了歡樂跑,而全馬和半馬項目得以保留;計劃于10月19日舉行的2025河北大廠半程馬拉松則表示因賽事調整暫緩舉辦;2025宜賓馬拉松取消了精英賽和歡樂跑兩個項目。
包括2025寧夏中衛沙漠星空半程馬拉松、2025年“盟誓侯馬”半程馬拉松等在內C類半馬賽事,以及許多今年中國田協并未有認證的賽事,為此次調整的“重災區”。但也有2025廣元半程馬拉松、2025山西臨汾半程馬拉松這類A1類賽事官宣取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調整賽事中許多規模都達到了上萬人。
原定于10月19日舉行的2025山西長治馬拉松,賽事規模就在10000人,其中全馬2000人、半馬4000人、健康跑4000人。該賽事發布取消公告時,距離開賽僅剩10天。2025石家莊鹿泉半程馬拉松、2025廣西靈山半程馬拉松等賽事規模均達萬人。
此次,馬拉松賽事的突然“退圈”,讓賽事承辦組織也措手不及。
“我們也是突然接到通知。”楊松是新疆地區某馬拉松賽事運營機構的員工,原本正在籌辦一個參賽規模為3000人的馬拉松賽事,包含半馬和健康跑兩個項目。10月12日,他告訴時代財經,賽事是突然通知取消,可能與網傳的新規有關,但真實原因他也并不清楚。
楊松透露,“許多賽事運營的同行也是這個情況,大家都是被直接通知取消。”時代財經留意到,2025新寧崀山半程馬拉松在10月11日發布比賽取消通知,而新寧縣人民政府官網10月8日還在招募賽事的廣告合作商。
截自新寧縣人民政府官網
籌備一場規模馬拉松賽事成本并不低。去年,上海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國強就曾對時代財經指出,盡管不同規格等級的賽事會有差異,但馬拉松比賽的辦賽成本整體比較高。支出包括賽事獎金、競賽運營(賽道建設、運營人力成本、裝備補給、安保、醫療等)、賽事營銷(賽事推廣、賽事直播)。“對于許多地方馬拉松賽事,安保是個大頭。”
據業內人士估計,當前被取消的馬拉松賽事,籌備進度少則達到70%,有的甚至到了90%,“突然取消一定會帶來相應損失”。
在馬拉松賽事調整公告發布時,許多賽事組委會也同步公布了補償方案。例如,賽事報名費用會通過原支付路徑返還,部分組委會會補償公共交通產生的退票手續費,并協助參賽選手退訂酒店及承擔相關費用。
楊松對時代財經表示,“前期的投入還在測算中,因為比賽牽扯到多方組織機構。我們作為賽事運營商,也正在向上協商,看如何解決損失問題”。
曾有地方30萬就想辦賽
中國田徑協會《2024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》顯示,2024年,全國范圍內共舉辦路跑賽事749場(指參賽人數為800人以上路跑賽事),其中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330場;路跑總賽事規模為704.86萬人次,認證賽事總規模為471.56萬人次。
馬拉松熱潮下,涌現出一大批低質量賽事是事實。
從事賽事運營的熱熱體育文化董事長飛龍對時代財經指出,“我有時候去縣里面談賽事合作,有的主辦方預算10萬元,最多30萬元就想辦一場馬拉松比賽。”
他告訴時代財經,舉辦一個4000~5000人規模的中田協A類半馬賽事,至少要200萬元。一些在縣級城市或鄉鎮舉辦的小規模賽事,找到品牌贊助商的難度很大,所以這類賽事本身90%的收入都來源于政府采購,而非依賴外部招商以及報名費等收入。
對于動輒數千人規模的馬拉松賽事來說,許多成本都是相對固定的。如果缺乏足夠的經費保障,運營方需要利潤,就只能在服務、設置等方面做文章。
然而,仍然有不少低預算賽事最終都落了地。在飛龍看到的一些比賽中,醫療、服務、應急能力都有不少漏洞,有時候連道路都不達標。
跑友陳磊也曾參加過一場體驗極差的馬拉松賽事,“賽事規劃路線基本都在鄉鎮,沿途沒什么風景。補給站的功能飲料和水,還被很多村民拿走了。導致我們在比完賽后沒有水喝。”
部分造血能力不強的低級別賽事,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,更容易陷入經營的惡性循環。
陳磊指出,“在馬拉松旺季,一個周末有幾十場比賽。與高規格馬拉松比賽一票難求的局面截然相反,很多區縣馬拉松為了吸引參賽者,會積極聯系外地跑團。甚至還會給出完賽后報名費全額返還、免費住宿等額外條件。”
在中國樂跑文化發起人、知名馬拉松解說員天海原看來,低質量賽事的涌現也不僅僅是經費的問題,成熟的賽事運營團隊不足與爆發的賽事數量已經形成比較大的矛盾。
他說:“中國的馬拉松市場真正發展集中在近10年。所以,成熟的賽事公司并沒有我們想象的多,且很多運營公司為了節省成本,相比固定員工,流動人員占比更高,很多賽事的運營人員都是臨時組建,這樣賽事品質容易出現問題。”
“找回跑步的本質”
賽事取消帶來的連鎖反應很快在跑友圈蔓延。
“賽事老不中簽誰還跑馬?”資深跑者邵佳很擔憂,如果以后小賽事大面積取消,大家都去報名大賽,中簽難上加難。“沒比賽可跑,參與熱情就會降低。甚至可能慢慢的就不跑馬拉松了。對于很多跑馬愛好者來說,馬拉松是馬拉松,跑步是跑步。”
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,邵佳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。短期內,低規格賽事數量銳減,高規格的馬拉松賽事一時半會辦賽數量也上不去,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供需缺口。
作為跑圈“老炮”,趙越直言,過去兩年馬拉松參賽頻率和自己的預期已經有很大差距,中簽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“我計劃一年要跑12場馬拉松比賽。每年我參與了30次大小賽事的抽簽,但能中簽的賽事只有4~5場。”
趙越對時代財經解釋,“為什么很多人癡迷全國去跑馬拉松?跑步愛好者一旦規律訓練一兩年后,他的水平就已經到達一定的高度,規律的訓練會讓他維持一定的水平。而上賽道,一方面是為了檢視自己的訓練成果,另一方面是為了肆意的奔跑。因為賽道上沒有路人、車輛,還有程序上的儀式感。”
“馬拉松中簽難度大,我就去騎行,去跑越野跑。”在收到賽事取消通知后,趙越很快報名了在保定舉辦的100公里騎行賽事。“雖然我更喜歡馬拉松沒有拘束,但如果中簽難度更大,或賽事頻繁取消。我可能會轉戰更多騎行,或者越野、登山運動賽事。”
天海原也指出,頻繁賽事取消會給行業帶來短期影響,但是長遠來看,無論跑步還是馬拉松,在中國仍是一個前景廣闊,且能吸納更多愛好群體的好賽道。
天海原說,“馬拉松是一種極限運動。跑得健康快樂才是跑步的本質,5公里、10公里都很好,系統訓練練得比較好了再去參賽體驗馬拉松。我見過一些跑友,一旦賽事成績沒有突破、賽事沒有中簽,他都會焦慮。用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時間和精力去訓練,用超出自己經濟實力的高價購買慈善名額或商業套餐名額。這都是違背了跑步運動或馬拉松比賽的初衷。我相信,賽事的減少會讓更多人找回跑步的本質。”
事實上,在這場關于賽事取消潮的采訪中,無論是跑友,或是馬拉松行業人士,他們都清楚的表達了一個共識,馬拉松賽事行業需要規范化發展。當下,無論是賽事集體取消,還是跑者需求與賽事中簽率的矛盾,行業的震蕩都只是短期的,中國的馬拉松行業仍在向陽前行。
(文中周萊、楊松、邵佳均為化名。實習記者張阿敏亦對此文有貢獻。)
19號商研社
轉載|合作
請添加微信賬號_time19
千人被困珠峰暴雪背后:瘋狂徒步與失控的“內啡肽”
黃金周出游,打工人悄悄住進療養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