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馬是不是極限運動不好說,當下辦馬拉松絕對是
“十一”后第一個周末,有些原定的比賽取消了,全國仍有多場馬拉松賽事順利開跑。
經過一周多的“振蕩期”,隨著這些賽事順利開跑,石頭終于落地:馬拉松還是可以辦的,盡管辦賽的氛圍跟之前沒法比。
前一段,體育總局運動醫學專家定性馬拉松為極限運動,不少業內人士和醫學專家公開表示不認同。事實上,馬拉松的“極限”是相對的,它既關乎個體健康,也涉及公共安全,不同專業背景自然會有不同的判斷。
不過我覺得,跑馬拉松是不是極限運動有待商榷,在當下,辦一場馬拉松,確是真正的“極限”運動。
精神
最近一段時間,聽說各地的體育部門從上到下都心驚膽戰,面對新形勢,有點無所適從。箭在弦上,辦也不是,不辦也不是。
長時間,我們似乎習慣了主管部門對馬拉松的“通知式”管理,忘記這世上還有一種文件叫做精神。新的“精神”已經傳達給了全國各地,大家去自行領會。
越是這種模糊的“信號”,執行層的壓力反而越大:既要響應上級態度,又要防止出事。
于是,許多城市陷入了“集體觀望”的狀態,甚至一些已經籌備完成的賽事,也被迫暫緩或“低調”舉行。
事實上,馬拉松的管理困境,背后有一條更深的認知鴻溝。
過去十多年,中國的跑步群體從草根愛好者成長為專業社群,賽事組織水平和跑者文化都已相當成熟,跑圈里有自己的標準、行業規范和意見領袖。
而在主辦、主管層面,對馬拉松的理解卻完全是另一套邏輯。對跑者來說,馬拉松是一場運動、一種生活方式;而在管理部門眼中,它是一個高風險公共事件,是城市治理的考驗。
這種認知差異并非壞事,而是一個階段性的必然。
極限
馬拉松在中國的崛起,本身就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。隨著賽事規模擴大、社會關注度提高,國家意識逐漸介入,制度開始規范化、監管逐漸行政化。用官方的話講,這叫“主體責任逐漸壓實”。
久而久之,馬拉松也從一項“自由奔跑的運動”,變成了一場不容出錯任務。它既要展示城市形象,又要確保無風險,既要全民參與,又要零負面。
這種本是矛盾多重目標疊加,使辦一場馬拉松成了各地政府的“極限運動”。
換個角度看,誤解或許也是了解的開始。馬拉松作為社會運動的一部分,本就承載著多元的期待——對跑者而言是熱愛,對城市而言是榮譽,對政府而言是責任,對社會而言是秩序。
在這種多重意義的交匯下,誤解難以避免。馬拉松的很多問題,其實都是無解的。
它不是因為誰做得不好,而是因為這項運動天然就觸及多方利益的焦點——跑者的體驗、市民的生活、城市的形象、媒體的輿論、政府的責任,彼此交織,無法輕易分割。
管理部門這些年一直在“解題”,試圖在制度與活力、安全與自由之間找到平衡。但在現實中,他們其實是在跑者、市民、政府、媒體之間不斷走鋼絲,努力尋找共識與平衡點,但平衡點哪有那么好找。
每一場馬拉松,其實都是一次社會協調的試煉;每一次風波過后,留下的不是答案,而可能是下一道更為復雜的題目。(胡平)